发新话题
打印

陕北高原的守望者<转贴>

陕北高原的守望者<转贴>

这是自己在几年前写的一篇报告文学。时间久了,慢慢地觉得有些写过的东西都不见了,有时是因为换了电脑,没有及时拷贝,或认为有打印的文章,不想拷贝了。当一些东西真的找不见了的时候,心里竟有些可惜。思想上斗争了很久,还是觉得应该把这些文章弄上来。不论它是报告文学也好,是人物通讯也好。都曾在省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也谈不上什么侵权(人物姓名权)的行为。算是为自己曾经付出的辛勤劳动留个纪念吧,就象拿根细线,穿起那些汗水珠子。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宜君山水见证了张世成对老区电力建设的满腔赤诚和热情。1969年元月,这个与共和国一起诞生的北京娃,下乡插队来到这个当时隶属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宜君,就把他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这片热土。35年来,不知他有过多少次返城回北京与父母团聚的机会,也不知曾经历过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内心矛盾,可改变山区农村落后面貌,帮助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陕北电力建设的远大志向鼓舞着他,勤劳诚朴热情的宜君人吸引着他。现在,与共和国一起度过了55华诞的铜川供电局职工张世成,霜叶满天,雪花飞舞中依然挺立在偏僻的宜君梁上,为陕北高原农电的建设发展构筑基业。

北京娃下乡插队到宜君,经受山区艰苦磨练

    1949年8月30日,在北京市崇文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张世成差不多与共和国一起诞生。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歌声中,他朝气蓬勃的健康成长。因为学校就在天安门附近,张世成与同学们经常手捧鲜花,到天安门广场与国家领导人一起迎送外宾。从小就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早萌发了对祖国纯真的爱,形成了乐于奉献,有远大理想的人生观和良好思想品德。

  1968年,张世成毕业于北京市11中。随即,他和4000多名北京知青一起乘坐“知青专列”抵达铜川,再换乘大卡车到宜君县城。当年与他一起插队宜君的北京知青、现《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塬上的雪——我在宜君上山下乡生活回眸》一文回忆:“北上的汽车挂着防滑链,在冰雪中艰难地爬了一整天才到达宜君县城,这是当时延安地区最南端的一个县(1983年12月划归铜川市)。通往各公社的道路均被大雪封死,县城又不能久留,于是我们背着行李在雪中上路了。”“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满山遍野的麦田。单产只有十几斤,有时还收不回种子。严重的地方病威胁着乡民的健康……这里没电、没煤、没水,任何一种农副产品加工,如磨面、榨油,都得靠人力。每年冬天要到沟里打柴,以备一年之需。别的还好说,没水这一条最要命,雨季来了,赶忙修好了旱窖,蓄住雨水,全村人一年就靠它维寄生命……”

  在宜君县偏桥乡惠家塬村这个“广阔天地”,张世成开始了他的新生活。全组10名男知青在乡亲们临时腾出的两孔窑洞中安营扎寨,开始村里安排了一名妇女给他们做饭。十多天后就由他们自己干了。干活不说首先生活成问题,记得有一次他们的面粉没了,但村里的石磨跟前早就排了六七户人家,一头驴拉着磨慢悠悠地转圈。知青们干了一晌的体力活,到了饭时早就饥肠咕咕,大伙儿一商量竟将麦粒下锅煮了吃。至今,张世成还能想起那锅泡得胀胀的麦粒闷饭。

一次从北京探家回来,到铜川后一天一趟的班车早发车走了,其实当时紧俏的车他们知青根本买不到手。大伙一商量干脆步行,他们走到半道天黑了就寻个公路道班借宿,第二天才赶回宜君的知青组。想起那时候山区农村贫穷落后,交通和信息闭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真不知咋熬过来的。

知青返城潮中,为了山区早通电他放弃了机遇

七十年代初,全国到处都在大搞“五小”(小水电、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小化肥等),张世成被乡亲们推荐到县里新筹建的跃进铁厂,在这里,他与北京96中下乡女知青张秀玲相遇并喜结连理。1974年,他又被抽调到宜君35KV线路指挥部,解决山区通电问题。从此,张世成与电结缘先后担任宜君县偏桥变电站长、五里镇供(变)电站长,宜君县电力局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宜君县电力局副局长等职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舞台。

1977年,儿子的降生给张世成的小家庭增添了新的生活色彩。正当他们一心扑在农村通电工程上时,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一夜袭来。身为北京皮件二厂副厂长的父亲,心急火燎地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儿子,雪片般的“挂号”催促他们申请返城,紧接着介绍信开来了,困难证明寄来了,而且返京单位也联系妥当。张世成夫妇再也坐不住了,眼瞅着北京知青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胜利大返京”,妻子张秀玲急得天天催着赶快给领导递申请。这种情况下张世成咋能不心动?作为长子他多么想借此机会早点返京,为瘫痪在床的母亲尽一份孝心啊!可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山区群众盼电的急切心情,立杆、架线、基建……多少事情等着自己去干呀!

他陷入极端矛盾中,彻夜难眠。记得刚来宜君插队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里不通电。多少个漆黑的夜晚,陪伴村民的是一盏盏昏暗的小油灯;村里磨面的石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转得人头昏眼花。第一次回京探亲,在北京车站不知不觉地站在电灯下,仰视着明亮的电灯泪流满面。只有此时此刻的他才多么深切地感受到,没有电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苦涩。他狠了狠心想干脆等乡亲们用上电,再考虑返京的事。谁知,这次机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得的第一次返城机会就这样轻易从身边溜走了。

事隔不久又传来好消息,凡是在延安老区插队的知青,只要有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就可申请病返。这时只要他到县医院找个熟人弄一份证明,就可顺利“过关”。谁知当妻子给他做工作动员他找“关系”时,性格耿直的张世成竟冲着妻子说:“我身体这样结实,怎能去骗人呢?”一句话把能言快语的妻子硬是噎了回去。当妻子还在生闷气时,他已悄然投入自己的工作。

1979年,张世成举家来到距县城26公里的五里镇供变电站,在这里张世成干得非常起劲,与供电范围内四个乡镇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伴随着女儿的问世,全家的日子就像门前蜿蜒小河,悠长悠长地流向远方。正当此时,父亲的来信又一次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家里已在京郊一个单位联系好,他们全家都可调进去,这可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这一夜夫妻俩兴奋地都没合眼,他们商量好了天一亮就找领导打请调报告。天刚蒙蒙亮张世成就从床上爬起来,当他抬头看到远处山凹里星罗棋布的灯光,看着那一根根向山村延伸的电线,又一次犹豫了。到了局里面对领导和同事们充满信赖的目光,他怎么也难以启齿:“我想走啊……”

选择了坚守宜君梁,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张世成也有自己难言的烦恼和苦衷,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孤寂、惆怅、愧疚,也时不时地困扰着他。想当初,在宜君这个不足7万人的山区小县内,仅北京知青就有4000多人。那几年是多么惬意的日子啊,逢集无论是挤在人群中,还是涌在集镇的街巷里,总能听到那亲切熟悉的北京话;晚上,总会有几个知青哥们挤在土炕上,嗑着瓜子,交流谈论着各种小道消息……这一切,都去了。举目处相逢相识有几人?张世成不由得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性格开朗的妻子笑声和话语少了,脸倒绷了好长一段时间。

是呀,一天到晚除了工作还有什么呢?眼前那望不断的连绵群山、不绝于耳的淙淙溪流和冒着袅袅炊烟的寂静山村,难道将成为永远的风景。这一切和首都繁华热闹的长安大街、北京文化宫音乐晚会那悠扬惬意乐曲所营造的氛围相比,差距简直无法述说。何况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差,平时连买个菜副食和生活用品都很难。尤其是山区文化教育跟不上,不能耽误孩子的前程啊。

经过长时期的思想斗争,张世成决定将孩子送回北京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可他的良苦用心起初却难以让孩子们理解,年幼的女儿在电话中问:爸爸,你和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们了?张世成夫妇无言以对,作为父母不能为孩子营造家庭的温馨,却过早地让他们远离抚爱承受颠沛离别之苦。一想到前些年回京探亲,每当要动身返回宜君的那天,小女儿不敢面对与他们分手那一刻,中午放学都不敢回家躲到别人家里,张世成夫妇就心如刀绞。多少个月圆之夜,在孤寂冷清的宜君梁上,他们触景生情流下愧疚的泪水。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很争气:儿子张义辉,现是北京一家仪表公司驻上海分公司的经理,女儿张莉现在中国社科院工作,老伴于2001年退休返京,新购了住房陪伴着老人安度晚年。

张世成在工作上的表现和良好品质,电力局领导和山里群众看在眼里,夸在心头。从1982年起,张世成陆续被评为铜川供电局模范共产党员、西北电管局优秀共产党员、国家能源部劳动模范等;1990年元月,铜川供电局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张世成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局大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张世成全国优秀政治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他的先进事迹曾被《铜川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力报》等媒体专题报道。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耀眼的光环,张世成完全可以在他人生的辉煌时刻见好就收,回到他日夜思念的亲人身边,或者籍此调到条件好一点的铜川市区的供电局机关也行啊,何况局领导也曾多次征求他的意见,他却一次次婉言谢绝了。

离不开宜君,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总在猜测张世成不调回北京的谜因。要透视他30多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和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就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空间。那时候宜君村组通电任务非常繁重,为了让沟沟峁峁的乡亲们早日用上电,张世成真是豁出去了。宜君局老职工白小平深情讲述:“老张当时是农电总站站长,在通电最繁忙的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往施工现场跑,风吹日晒,加班熬眼,工程还没有竣工大家见到他时,变得不认识了又黑又瘦。老张和农民群众的关系很融洽,他常对村民说:有啥困难和问题,说出来我想办法给你办。五里镇的老农粟易生想安装一台磨面机,但苦于手上的钱不宽裕,张世成就主动上门服务。他和粟老汉一起精打细算怎样办事既实惠又省钱,并在最短的时间办好申请用电手续,直到粟老汉的磨面机转起来他才离开。为此粟老汉非常感激老张,一天他找到张世成顺手从衣袋里掏出60元钱说:这是给你的几个茶水钱。老张连忙用双手挡了回去,诚恳地说:您老办的是件好事,我们理应支持千万不能这样。打这以后粟老汉逢人便夸:张世成这个北京娃实在,为了我的磨面机辛辛苦苦、跑前跑后,却不要任何报酬。在他的热心服务下,这一带的群众办起了各种小作坊,结束了吃粮靠推磨的历史。

1985年3月的一个凌晨,五里镇地段医院突然打来电话,说有危急病人动手术急需用电。张世成干了一天架线的活,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接到电话他二话没说,摸黑步行几十里山路勘查线路,当排除故障恢复供电时已是黎明时分。医院大夫和患者家属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病人得救多亏你们及时送上电,要不然就晚了。

投桃报李是山区农民群众的传统美德,几十年来老张热心为宜君的乡亲们服务,大家也没有忘记他。一次他受局里委托为职工买苹果,当他进果园谈价钱时园主看了看他说:你说多钱就多钱。老张心里纳闷:你卖果子怎么能由我定价钱?老乡看出了张世成心中的疑惑,连忙解释说:那年我去申请接电你连一根烟都没抽就把事办了,今天你来我园里买果子给啥价都行。

正是宜君人的淳朴厚道善良之情,使张世成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并把自己的青春和赤诚热情全部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张世成见证了随着城乡电网的飞速发展,电灯电话电视电磨等进入老区寻常人家,给陕北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标志着一个文明时代的进步,这其中也渗透着他几十年的心血和追求。人的一生,唯有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是最令人快慰的事情。

张世成,陕北黄土高原电力事业的守望者.
华健我一句话,一辈子都爱你

TOP

一看到陕北,很亲切

TOP

这是北京知青在我家乡插队的时候写的,很喜欢这篇文章顺便就发到阳光了
华健我一句话,一辈子都爱你

TOP

发新话题